噓!慣行農法不能說的秘密 有機老農告訴你
- 慣行農法
- 有機種植
- 甜度劑
- 自然生態
下過小雨的苗栗,白色雲霧環繞半空,襯得山頭更為青翠蓊鬱,沿途欣賞著山城美景,我們來到西湖鄉龍洞村的一處菜田,放眼望去,農作物種類之多令人十分驚訝,有芥茶、紅鳳菜、萵苣、高麗菜、辣椒、蘿蔓、茼蒿、豆薯、韭菜花、蔥、蒜,還有一些認不出名字的菜,都在田裡欣欣向榮地生長,深淺不一的綠點綴著黃色、紅色、紫色,讓這塊有機菜田看起來美極了。
不遠處,赤著腳的白髮老農正拿起鋤頭用力培土,發覺我們的到來,他抬起頭對我們揮揮手,笑得很開心,他是75歲的有機老農張忠志,這塊呈現出旺盛生命力的菜田,就是他與太太、兒子努力多年的豐碩成果。「做有機之後,田裡多了好多鳥,每天早上都好熱鬧,鳥也來、青蛙也來、螢火蟲也來,看了覺得好開心。」張忠志興高采烈地描述著。
美麗不代表一切 種地瓜的啟示
在2000年就投身有機農業,張忠志可說是苗栗西湖一帶,有機生態農法的開創先鋒之一,願意放棄施行數十年的慣行農法,是因為不想再讓化肥與農藥殘害人體健康。敲醒張忠志的關鍵就是台灣常見的「地瓜」,「慣行農法種地瓜前,會先用好年冬撒土壤,殺死土壤中的蟲和微生物,不然地瓜吃起來會有苦味。種地瓜的季節只要經過大肚山,整座山頭都是農藥的味道。」張忠志沉重地說。市面上那些又大又漂亮的地瓜,張忠志是不敢吃的,「消費者愛吃漂亮的地瓜,但漂亮不代表安全啊!」他直率地說。
改變的想法在張忠志的腦袋中萌芽,恰巧遇上中興大學的研究單位來推廣農村再生與有機種植,種有機的想法才真正開始落實,張忠志成為龍洞村第一批種有機的農民,加入有機產銷第一班,並接受廻鄉有機事業的輔導幫助,漸漸地,村裡愈來愈多人認同有機理念,開始有機生態農法的種植,也讓龍洞村榮獲「有機村」美名。
取巧「走捷徑」 傷人也傷土地
張忠志一邊講著自己的故事,一邊招待我們品嚐他親種的有機柳丁,我們吃著清甜多汁的柳丁,知道栽種過程未經農藥與化肥,感覺特別安心。「有機的水果吃起來比較有嚼勁,口味會回甘,慣行農法種出的水果吃起來很甜,卻是死甜的感覺。」張忠志說。
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?張忠志解釋,慣行農法會使用名為「甜度劑」的化肥,直接施在土壤或噴灑在葉面,果實吸收之後會變得很甜,更受消費者喜愛,但這種不自然的「走捷徑」方式會改變土壤的本質,長期下來會破壞生態環境。
我們很好奇,不施化肥與農藥該如何對抗病蟲害?張忠志說他只使用苦楝油、枯草桿菌等由農糧署認證合格的除蟲方式,再不然就更土法煉鋼,「我們的文旦甜度有13度以上,收成時每顆都爬著幾百隻螞蟻,我就用強力吹風機去吹掉牠們,不然無法採收喔!」張忠志說。
張忠志回憶剛開始做有機的一兩年收成很差,還曾被其他農夫酸言酸語,他還是抱著信心和妻兒一起努力,「做有機的人最憨,我老灰仔憨憨才去做有機啦!」張忠志笑著說。經過多年努力,張忠志種出的文旦、白柚、柳丁、桶柑、檸檬、火龍果顆顆碩大漂亮,還沒上市就快被訂光,心血結晶備受消費者肯定,每天又能在美麗的菜田裡快樂地耕種,謙稱自己憨憨的老農張忠志,我們可覺得他一點都不傻呢!
祖傳的農地 我要它乾乾淨淨
揮別快樂老農張忠志,我們來到公館鄉鍾大哥鍾成祖與鍾大嫂張碧珠的有機田,鍾大嫂精神飽滿,聲音宏亮地招呼我們,70歲的她和先生兩人都是60歲退休之後,才開始學習務農,會選擇有機生態農法是因為不想污染深愛的家園。
「以前左鄰右舍都做慣行農法,噴農藥時好臭好恐怖,就連稻子在開花授粉的時候也照樣噴,這樣你敢吃嗎?」鍾大嫂皺著眉說。
鍾大嫂認為沒有務農經驗對他們是件好事,想法才不會受到慣行農法限制,遇到病蟲害時不用農藥化肥,而是用自然生態農法與「憨膽」來解決,像是夜盜蟲之類的菜蟲半夜會從土壤裡鑽出來啃食蔬菜,鍾大嫂就和老公戴著頭燈,三更半夜摸黑蹲在田裡抓蟲。「那時候還被其他人笑喔!說那麼老了還這樣做。」鍾大嫂講著自己也笑了。
和有機農友一起跌跌撞撞地打拼好幾年,鍾大嫂慢慢抓到有機種植的訣竅,種出來的蔬果愈來愈漂亮美味,有機愈做愈開心,就連原本不看好父母務農的兒子,也決定回鄉繼承衣缽,與爸媽同心協力種有機。
望著菜園裡,菠菜、花椰菜、白菜、高麗菜、地瓜葉與番茄茂盛生長,生機盎然的模樣,鍾大嫂心中欣慰無比,「這是祖先留下來的地,我絕對要讓它保持乾淨。」她認真地說,相信守護家園的決心將化做強大動力,推動一家人在有機之路上,努力不懈地向前行。